小二上茶

茶叶》茶叶分类》茶叶种类

普洱茶两种相互矛盾的功效(三):驱寒和祛热

2020-04-01 09:10分类:野生茶 阅读:

 

  普洱茶的功效,我们谈得最多的是消食去腻,降脂减肥和养胃安神,这方面只要看看现代科学临床实验,以及那些有理有例有节的理论数据,便知晓一二。中医理论善于从人体的寒热性能着手对症下药,尽管普洱茶不是药,但它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功效却十分明显。

  那么:

  普洱茶是性寒还是性热呢?

  古人对普洱茶的评价有倾向于哪一边?

  我们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去选择合适的普洱茶品类呢?

  普洱茶性寒论

  清·张泓《滇南新语》:「滇茶,味近苦,性又极寒,可祛热疾。」

  《严茶议》中载:「青稞之热,非茶不解。故不能不赖于此。」

  清·赵学敏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「普洱茶膏,黑如漆,醒酒第一,绿色更佳;消食化痰,清胃生津。普雨茶,蒸之成团,西蕃市之,最能化物。普洱茶味苦性刻,解油腻牛羊毒,苦涩,逐痰下气,利肠通泻。」

  清·王昶《滇行目录》:「普洱茶味沉刻,可疗疾。」

  清·王士雄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中载:「茶微苦微甘而凉,清心神醒睡,除烦,凉肝胆,清热消炎,肃肺胃,明目解渴。普洱产者,味重力竣,善吐风痰,消肉食,凡暑秽痧气腹痛,霍乱痢疾等症初起,饮之辄愈。」

  《南诏备考》:“普洱府出茶,产攸乐、革登、倚邦、莽枝、蛮专、慢撒六茶山,而以倚邦、蛮专者味较胜。味苦性刻,解油腻牛羊毒,虚人禁用。苦涩,逐痰下气,刮肠通泄。”…

  从以上文献中关于普洱茶功效的记载来看,古人是利用普洱茶性寒的功效作为一种的保健品来养生的。这一点与现代我们对普洱生茶的体验相近:现在我们喝到的新制生茶,以原料来源划分,在工艺制程正确的前提下,台地生茶性偏寒,古树生茶性偏凉,这是通过品饮与身体感受获知的经验数据。

  普洱茶性温论

  清·赵学敏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卷六《未部》中:「普洱茶膏能治百病。如肚胀,受寒,用姜汤发散,出汗即可愈;口破喉颡,受热疼痛,用(茶膏)五分噙口过夜即愈;受暑擦破皮者,研敷立愈」。

  清·吴大勋《滇南闻见录》:「团茶,能消食理气,去积滞,散风寒,最为有益之物。」

  清·阮福《普洱茶记》:「消食散寒解毒。」

  《思茅厅采访》:「帮助消化,驱散寒冷,有解毒作用。」

  《云南志》:「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,其上产茶,性温味香,名普洱茶。」

  《元江府志》:「普洱茶,出普洱山,性温味香,异于他产。」

  《梵天庐丛录》:「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,性温味厚。」

  …

  从以上文献的记述,却对普洱茶的性能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——普洱茶性温,可驱寒!对这一言论,支持的文献也不少,其中赵学敏《本草纲目拾遗》更为极端,同一个作者在同一本书中,用两种相互矛盾的不同性状来描述普洱茶!这又是什么原因呢?

  如何选择普洱茶

  两种相互矛盾的特性在同一种茶身上体现,只能说明这种茶的内部发生了根本变化,这方面从赵学敏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,他写“味苦性刻”指的是普洱茶,写“受寒,用姜汤发散”指的却是茶膏,我们不知道从茶到茶膏之间发生了什么质的变化,也不知道古人制作茶膏的秘方是什么,但却知道,茶膏变得“性温”了。

  此外,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有这样一段:“真茶性冷,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却疾。”这段记载给了我们很大启发。书中所载的“蒙山出者”,应该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蒙顶黄芽,也就是黄茶的一种。黄茶经过闷黄制程,儿茶素发生氧化与异构化,降低了茶叶的苦涩,茶品的寒性也随之下降。带来茶性变化的,是制程而非茶种本身。普洱茶的“性温”,是否也与之类似呢?

  对同一种茶又驱寒又祛热,看来古人对这个也很纠结,其实以现代普洱茶的观点来看,并不矛盾。普洱新茶性寒,随着存储年份的增加逐渐转化为中性和温性,故兼有祛热和驱寒的功能,新茶祛热老茶驱寒。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新制的普洱茶由于初制工艺不到位,制程中已经发酵,加工出来的新茶与我们现在的生茶完全不同,反而类似现在的熟茶,故性状上也具备了一些熟茶性温的功效。古人当时没有新老普洱之分,更没有生熟之分,难怪会做出自相矛盾的结论了。

  了解了普洱茶性寒和性温的真相,我们便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,科学地选择“性寒”的新制生茶、“性温”的熟茶或“性暖”的老茶了。

       (责编:Bonnie)

郑重声明:喝茶属于保健食品,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,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普洱茶的功效研究

相关推荐


关注我们

    小二上茶
返回顶部